本帖最后由 东琦 于 2023-12-8 12:52 编辑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将《向部首制度发出挑战!在他之前,没人提出过这样“新鲜”的方法》(原创:库叔说,瞭望智库。2023-11-22 11:25发表于北京)复制如下,请您观看。如有需要查看完整的原文,请点击楼主发布的原帖中的链接。
汉字作为非字母语系在近现代以来的发展遭遇了字母文字中心主义的重重阻碍,因为在技术语言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中文很难适应西式打字机。一些人认识到,必须找到办法让汉语得以进入现代技术环境。 然而,如果他们想保留过去的传统不予丢弃,就必须想办法重新组织汉语以供系统性使用。要使汉字和字母一样好用,等于把两个距离遥远的世界聚到一个书架上。 尝试改变的人中有几个早早地认识到,中国与世界和平共处的关键也许就在于小小的笔画。为汉语创立成功的归档系统,一位年轻的英文教师无意间成了领头人。 文丨[美]石静远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 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译丨林华 联合国高级翻译编辑丨崔赫翾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汉字王国:让中国走向现代的语言革命》(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8月出版),原标题为《林语堂与中文检索的创新》,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向数千年的部首制度 发出挑战
1917年,23岁的林语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与各种激烈批评传统文化的文章相比,林语堂的文章没有那么慷慨激昂。他选择了一个看似无害无趣,更适于图书馆工作者思考的题目——《汉字索引制说明》。这篇7页长的文章没有提出什么振聋发聩、令反叛青年趋之若鹜的主张,但它后来做到了杂志中任何其他文章都做不到的事:它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新旧知识的景观。 林语堂的提议乍看似乎简单,但其实可以算是一份组织汉字的完整指南。他把汉字分解成笔画,确定了5类笔画:横、直、撇、点、钩。这里隐约可见传统上教授书法时使用的永字八法的痕迹。可是林语堂给他的5类笔画界定的范围要宽得多,他注意的是笔画的方向,不是笔画的样式。例如,一横不仅包括明显的一道横线,如汉字的“一”,而且包括任何从左到右以类似的动作写出的笔画,不一定是平的。
file:///C:/Users/anni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林语堂的5个基本笔画。 数千年的书法练习使得笔画和笔顺根深蒂固,发展出了一套先写哪笔,后写哪笔,直至完成全字的固定规则。在英文书写中,可以想象写字母“A”时先写中间的小横,但常规写法是先写左边的斜线,后写右边的斜线,最后写连接这两条斜线的小横线。同样,写字母“X”的时候先写哪一笔都可以,结果毫无差别。 file:///C:/Users/anni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png“殷墟甲骨”专题展上的“甲骨2174”,左上为甲骨文“兔”。图|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但是,手写汉字时,笔画和笔顺严格得多。林语堂用一个字的首笔画作为第一分类依据,却发现分得不够细。于是他在那5个基本笔画的基础上加以扩大,确定了19个首笔画,囊括了所有汉字书写的第一笔。 接下来林语堂把第一笔和第二笔放在一起,找出了28个头两笔的格式,几乎适用于所有汉字。这如同先分出所有以一条竖线开始的字母:“B”“D”“F”“H”“K”“L”“M”“N”“P”“R”。 然后加上第二条规定:第一笔竖线后必须是曲线,这样前述那些字母就剩下了“B”“D”“P”“R”。用确定的一套头两笔组合来辨识汉字,如此产生的组织格式与字母的逻辑不相上下。 林语堂这个简单明了的办法向数千年来研究、学习和规范汉字的传统提出了挑战。他显示了汉字如何可以按照其自身组织来分类,而不必依赖其他外在的原理,无论是西方字母还是代码。在字典中分类查找汉字从来都是靠部首。在林语堂之前,没有一个中国人提出过他这样完整的替代部首制度的方法。 file:///C:/Users/anni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png林语堂在5个基本笔画的基础上确定的19个“首笔画”。
(未完,接下帖) |